《被讨厌的勇气》这本书,是我在知乎关注的动机在杭州老师的一篇专栏里面看到的,他在里面就提了一嘴,说这本书不错,我抱着好奇的心态就去查了查,结果豆瓣的好评度还挺高,而且还是2016亚马逊年度销量冠军?(我怎么没听说过,莫非是日本的)
买到手读罢,发现还是名副其实,书的内容还是很棒的,全书的写作手法对我来说既新颖又复古,因为类似论语和古希腊的古典哲学书,就是两个人在辩论,一位是哲学系的教授,研究阿德勒心理学多年,一位是图书管理员,是一名图书馆管理员,和读者一样的萌新,对于阿德勒心理学充满了怀疑和抵制。
其实刚才说阿德勒心理学还是不严谨,这本书实际上自己声称是哲学书,一本“有关阿德勒思想的哲学课”。值得一提的是,这本书的作者是有哲学博士背景的,因此在最后一部分,提出了不少哲学问题,同时也用阿德勒心理学的观点给出了作者自己的理解,其中的思想可以看到是非常有东方特色的,里面有儒释道的影子。这一点也是这本书的独特之处。相当于是对阿德勒的理论在哲学方面的一次拓展,因此本书一开始就称自己是“哲学课”。其实当做心理学读物也不妨,但是的确阿德勒的理论是也一套完备的世界观。
阿德勒的介绍老实说,在看这本书之前,我对阿德勒这个人一无所知,看书的时候才发现,阿尔弗雷德·阿德勒,竟然和荣格、佛洛依德并称“心理学的三巨头”(英文是 the three founding figures of depth psychology)。可见阿德勒心理学的重要性。而阿德勒自己也是一个励志青年,小时候患有佝偻病,因此行动不便,体弱多病,从小和其他孩子不一样导致自己有着严重的自卑感,但是知识给人力量,在学校成绩优异(犹太后裔天赋加成?),而后更是从医,希望能拯救更多的病人,之后因为在精神分析心理学界有所建树,被佛洛依德邀请加入他创办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协会。最后因为和佛洛依德意见冲突,自成一派,提出了“个体心理学”,终成一代大师。
对自己冲击最大的部分在阅读整本书的时候,最让我颠覆的,也是阿德勒与弗洛伊德的理论截然相反的地方,那就是对于人自身重要性的强调,阿德勒心理学完全不同意“人的童年的心理创伤决定了你现在会如此的不幸”,即阿德勒心理学否定“心理创伤”是引起人不幸福的原因。
这个观点一出现,我就被震了一下,之前一直所认同的观点都是,童年时期的心理创伤,会对长大后的性格有着巨大的影响,而这也是不少人生活不幸福的原因。整个社会的主流观点也类似,会觉得在单亲家庭成长的孩子更容易有性格缺陷,会认为年少缺少父母的关爱会更容易产生心理异常。各种电影电视剧动漫的经典桥段,往往都是靠童年的悲惨经历来给反派洗白。潜移默化之下,大家都默认了心理创伤、童年经历的重要性,甚至是决定性。之前看的《巨婴国》这本书,更强化了这种观点。里面提出的中国式家庭的轮回概念,什么是中国式家庭呢?就是:一个焦虑的母亲,一个缺席的父亲,和一个有问题的孩子。而作者认为轮回的重要一环就是,这样的家庭下成长的男孩女孩,到了成年,会变成他们的父亲母亲一样,一切又从头开始。当然《巨婴国》也并不是弗洛伊德的忠实粉丝,并没有直接说心理创伤决定论之类的,但是这还是一种“原因论”,当然作者最后提出的解决方案还是回到了人本主义,而人本主义追根溯源还是阿德勒提出的,这是后话。阿德勒心理学对“原因论”持坚决否定的态度。阿德勒的观点是,“任何经历本身是无法决定我们自己的,决定我们的是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”,阿德勒并没有否认,过去的事件对自己完全没有影响,他认为影响可能会很大,比如遭受虐待,但是决定我们现在的,并不是经历本身,而是“我们给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”,这才是直接决定我们生活的。阿德勒心路学否定“原因论”,而信奉“目的论”。由此引出了阿德勒心理学的重要论点,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,而是由自己选择的,人有潜能改变自己的生活。而这也是阿德勒与弗洛依德最终分道扬镳的关键点。以精神创伤为代表的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就是变相的决定论,“因为过去无法改变,所以才如此痛苦、过去决定一切而过去又无法改变,我们对如今的人生束手无策”。而阿德勒心理学则认为,“人是可以改变的”,过去虽然很强大,但是人是有潜能的。
说到这里,你是不是觉得阿德勒心理学好像似曾相识?“目的论”有点难以接受,但是人可以改变还行?其实在19世纪阿德勒提出这个论点,是划时代的,也是如今很多现代心理学派的基础,因此很多心灵鸡汤,追根溯源,能看到阿德勒的影子。而有趣的是,我们很多人,为某件事找借口,找合理性的时候,是弗洛伊德的观点,而给自己打鸡血的时候,就又回到阿德勒心理学去了,真的是一种“实用主义”。我也是读了这本书以后,才发现自己看待事物的时候是有矛盾的,可以说这本书,为自己打开了一个认识世界的全新角度。
当你用阿德勒心理学去审视自己的人生的时候,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就发生了,因为这个时候你没有借口去为自己当前的生活开脱了,因为阿德勒心理学说过,当下的生活,就是我们自己选择的。第一次意识到这个的时候,一种巨大的愧疚感扑面而来,真的让人觉得阿德勒心理学是一种非常残忍或者说严厉的理论。或许只有在那一刻,我才深刻体会到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的含义。过去我或多或少都认为,有些事情是自己无法改变的,我把不少责任,都推给了外界的人和事。是它们造成了现在的不顺心。然而阿德勒心理学残忍的告诉我,别自欺欺人了,这一切的直接原因,是你自己你的选择。真的让人心塞。
既然我们自己能决定人生,为什么没有按照自己的理想情况生活?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观点,我们很多人缺少摒弃现有生活方式的勇气。那么怎么才能有这样的勇气呢?如果到此结束,那阿德勒心理学可以说是另一种心里鸡汤了,但是更进一步,阿德勒心理学提出了:一切不幸是由于人际关系,接着提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:“课题分离”的概念,最后提出人际关系的终点是“共同体”,认为人的勇气来源于自己觉得自己有价值,而让自己觉得有价值的方法就是“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”,而体会到这个感觉,可以通过建立横向关系、鼓励法。所以最终,给出了有勇气的可行性路径。具体的细节,还请各位去书中一探究竟。
我看这本书的时候,感觉真的是绕了一个大大的圈子,书的作者用了一种自底向上的方式,最终给出了终极的回答“我们如何有勇气”,如果换做我,用自顶向下的方式的话,首先直接上结论:要有勇气,就是就是要体会到对共同体有用,什么是共同体呢?这就要说到课题分离了,课题分离是什么?这就要说到人际关系了,为啥要扯到人际关系,因为我们的不幸都来自于人际关系啊。这种组织方式的确没有作者的方式好。不过看的时候第一遍已经被绕晕了。。。最后完全忘记了从哪里出发的,直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才真正明白。
所以如果你看到上段话一头雾水也没关系,自己读过这本书后,一定有所感悟。另外真的很佩服作者,这本书真的非常通俗易懂,把各种阿德勒心理学的名词巧妙的糅合到2人的对话中,而且作者深谙读者心理,有的时候,我的疑问刚浮出来,就在下一段通过年轻人的话说出来了。
总之,我非常推荐大家有空读读这本书,不管你是接受或者否认,阿德勒心理学的内容,一定会或多或少的改变你看待很多问题的方式。虽然心理学学科,没有绝对的真理一说,但是这本书,我相信能帮到不少人。听说还出了本续集,我暂时没看过,大家有兴趣可以都买来翻翻看:)
最后说一说标题:被讨厌的勇气。我一直想知道,为什么书名取这个名字,而不是改变生活的勇气。最后终于在作者的后记里面找到了一点蛛丝马迹,作者作为心理咨询师,也经常遇到年轻人,而人际关系的问题在青年中尤为突出,阿德勒心理学中,课题分离,不怕被人讨厌,是人际关系的第一步。走出这一步,才有后面的共同体概念。而获得勇气,则是整本书都在回答的核心问题。这样看,的确用被讨厌的勇气更好,因为可能作者认为改变自己的人生的勇气,实际上就是拥有敢于被他人讨厌的勇气。毕竟“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”啊。